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,有的人梦想成为科学家,有的人梦想成为艺术家,有的人也许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,他只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,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社会,这样的人与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的伟大,一样的令人敬佩。乌兰集团温三号煤矿掘进队检修班班长张礼强就是这么一位,他迈出大学校门后便来到了乌兰集团,一直扎根在井下生产第一线,为自己青春的梦想努力奋斗。
2007年,张礼强走出了大学校门,他背起行囊,告别亲人,离开了甘肃老家,开始追寻人生的梦想。
在参加一个人才招聘会时,他发现了乌兰集团,通过网上查询,他进一步了解了乌兰集团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,迫不及待地参加了乌兰集团的招聘面试,也幸运地通过了一系列的程序,最终被乌兰集团录用,成为一名乌兰集团的煤矿工人,从此他在这个令人向往的企业里,扎根、奉献,并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。
为了使自己尽快从“门外汉”变成“行家里手”,在工作中,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,下班后别人休息、娱乐,他在煤矿阅览室翻看专业书籍,从网络上搜集设备维修相关知识,还把书本上和网络中看到的有用的机电、设备维修知识摘录下来,抄写在自己的工作笔记里。遇到难题他也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,直到彻底弄懂为止。有一段时间他还向同事借了摩托车,利用周六日,翻山越岭到数十里外其他煤矿实地学习操作维修技术。起初,他上门求学被人家拒之门外,但他并没有灰心,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人家请求,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,人家最终答应了他。
通过不断努力,张礼强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,很快就掌握了掘进工作的整个工艺,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干好工作的信心。
由于工作出色,不到一年张礼强就被提升为检修班长。在检修班长这个岗位上,张礼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样样活都抢着干,各项工作都冲在前。每班他都第一个入井到面,排查安全隐患,进行工作交接;当班工作结束,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工作面,认真盘点本班的工作,决不把隐患留给下一班。遇到急、难、险、重的工作,他更是在井下连班加点,直到解决当班遗留问题,他才离开工作面。他还根据煤矿班组考核方案总结出了一套“13条规范标准”,针对班组不同岗位工种,明确了具体工作职责与标准,杜绝了工作起来“一窝蜂”、“无目的”的现象。
张礼强的工作服兜里总是装着一本工作笔记,上班期间他把井下急需处理的隐患、当天的工作重点、队内的任务安排、需要协调的工作等及时记录下来,然后对照着一项项落实。正是由于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,在他的班上,设备运行都很正常,没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。
尽职尽责,当好自己的班,这在任何人看来都已经是难能可贵了。但张礼强却不这样想,他认为不管什么问题,只要影响到了生产,他都会冲锋在前;不管谁的班,只要出现问题,就应该齐心协力去解决。
2007年冬季,温三号煤矿正值技术改造,机械安装已经进入了扫尾阶段,只剩最后的皮带安装工作。当时,井巷内到处是淤泥积水和废渣,人走在里面深一脚浅一脚,给皮带安装带来了很大的阻碍。为了保证皮带安装进度,张礼强带头动手和工友们一起清理井巷内的淤泥废渣。有时候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,灰头土脸不说,浑身还沾满了泥水,上井后被冷风一吹,沾满泥水的衣服很快便成了硬邦邦的“铁衣”,用手敲一敲梆梆地响。经过数天的奋战,井下的淤泥被清理的干干净净,原本需要12天安装完的工程,最后也仅用了8天时间,为矿井早日投产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2012年6月份,在14206回风顺槽与切眼即将贯通时,掘进机行走减速机螺丝却折断变形,机器卡在狭小的巷道内纹丝不动。其他检修工干了整整两个班还没有拆卸下来,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,纷纷劝说还是找厂家专业人员来维修吧。掘进队长也是愁容满面,联系厂家专业人员前来维修,又得耽误好几天时间,这可耽误不起呀。当时正在回家探亲途中的张礼强,听说掘进机出现故障耽误了生产,他二话没说,坐了返程车就回了煤矿,饭也没吃一口就披星戴月的穿上工作服下了井。凭着他多年检修经验和过硬的技术,经过一整夜的抢修,终于换下了受损部件,修好了掘进机。人们一说起这件事,都会竖起大拇指说:张礼强你真牛。
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,对此,张礼强从不言苦、从不叫累,随叫随到,任劳任怨。
张礼强的付出,换来了工友们的赞扬和领导的肯定,他被温三号煤矿誉为技术能手,班组骨干,他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,安全标兵,优秀班组长。他以一个煤矿工人坚韧不拔、吃苦耐劳、乐于奉献的精神,书写着对乌兰集团的深深的爱、深深的情,他用踏实的脚步,在乌兰集团实现着自己闪光的青春梦想!